n128431

1992年,成都区司令张太恒想去藏区考察,途中同行的另外一架直升机机毁人亡,因自

1992年,成都区司令张太恒想去藏区考察,途中同行的另外一架直升机机毁人亡,因自责便自请降职成了副司令。 1991年端午节这天,本该是团圆的日子,却成了成都军区永远的痛。一场突如其来的直升机事故,让13名军人命丧西藏高原,其中包括副司令张德福中将。作为军区一把手的张太恒虽然幸免于难,却主动承担领导责任,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1991年5月,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中将带领工作组到拉萨检查指导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大庆的安全工作,并代表军区参加庆典。庆典结束后,张太恒并没有立即返回成都,而是决定带领工作组沿中尼边境开展边防调查工作。这是成都军区的例行任务,也是保卫祖国边疆安全的重要举措。 6月16日,在视察完樟木口岸边防连后,工作组在聂拉木登上来时乘坐的三架黑鹰直升机前往日喀则。这些黑鹰直升机是8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S-70型号,专门用于高原运输任务。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普通直升机很难在如此高海拔地区正常运行,黑鹰直升机凭借其优异的高原性能,成为边防部队的重要装备。 起飞前的准备工作看起来很顺利。在起飞前,张太恒曾询问气候是否允许起飞,得到了飞行员肯定的回答。按照计划,三架直升机分别搭载不同的人员。张太恒等人乘坐由邢喜贵机组驾驶的第一架直升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等人乘坐由国逢仁机组驾驶的第二架直升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侯书军空军中将等人乘坐由胡殿元机组驾驶的第三架直升机。 悲剧就在起飞后不久发生了。前两架直升机相继向南起飞,第二架直升机在向右转弯180度的过程中撞山,机上13人全部身亡。张太恒在第一架直升机上目睹了这一幕,看着战友们乘坐的直升机撞向山崖,他的内心受到了巨大冲击。 事故发生后,张太恒立即组织救援。然而,由于事发地点地形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救援工作异常困难。当救援人员经过4个小时艰难跋涉到达现场时,直升机已经完全损毁,机上13名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大校等重要军事干部。 这起事故对成都军区造成了重大损失。最大的灾难发生在1991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副司令员张德福带领工作组沿中尼边境调研,乘直升机返回时,第二架飞机在转弯过程中突然遭遇下降气流,撞山坠毁,机上13人全部遇难。事后调查显示,事故是由于高原地区复杂的气象条件造成的,直升机在转弯过程中遭遇了突然的下降气流,飞行员来不及调整就撞上了山崖。 作为成都军区的最高指挥官,张太恒深感自责。虽然这是一场意外事故,但他认为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张太恒被马上革职,被派到国防大学学习。那段日子,张太恒消瘦了很多,他和前来看望的部下聊天,表示对飞机失事深表不安,对遇难者及其亲属深感愧疚。 1992年3月,中央军委作出正式决定。军委秘书长杨白冰找到他,通知说:"军委决定免去你成都军区司令员职务,任命你为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杨白冰询问他有什么意见吗?张太恒表示:"感谢军委对我的信任,这样处理我没意见。" 张太恒的态度体现了一个高级将领应有的担当精神。面对从正职司令员降为副职的处分,他没有任何怨言,完全服从组织的决定。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赢得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尊重。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还专门接见了张太恒,对他说:"人工作就可能犯错,事故发生后,你认真检查自己,态度很好。你是战争年代过来的,这样的同志在领导岗位上的不多了,一定要想得开,多保重。"这番话既是对他的安慰,也体现了组织对他的关怀。 1992年,张太恒在南京军区任职一段时间后,他又接到了总政治部的通知,要他来北京,等到张太恒到达北京之后,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张震找到了他。张震说:"中央军委决定由你接替张万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这次任命让张太恒重新回到了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在济南军区任职大会上,他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犯过错误的,山东是我的家乡,我一定会把济南军区建设好!"这句话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在济南军区期间,张太恒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部队建设中。他积极推进部队改革,大胆启用年轻干部,面对日新月异的军事技术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1994年6月8日,63岁的张太恒晋升上将军衔,成为"88式军衔"的上将之一。 张太恒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军人不仅要在战场上勇敢,在和平时期更要敢于承担责任。1991年的直升机事故虽然是意外,但作为军区最高指挥官,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这种品格不仅赢得了组织的信任,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2005年1月29日,张太恒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将军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敢于承担错误的后果,并在挫折中继续前行。